雅图高新IPO疑云:客户结构异常与收入真实性遭拷问
最引人关注的是雅图高新与所谓“客户”之间错综复杂的关联关系与商业合理性缺失。
2021年,公司第二大客户“晶创商贸”与其实际控制人冯兆均存在直接关联。这种关联交易本身就存在利益输送或虚增收入的风险。更令人震惊的是,在晶创商贸注销后,其业务竟由“佛山市广油威油漆有限公司”承接——而这家公司的实缴资本为0元,参保人数为0,典型的“空壳公司”特征。
一个毫无资本实力、无员工运营的公司,如何承担起雅图高新重要客户的采购职能?其支付能力、仓储物流、市场开拓能力均无从谈起。此类交易严重违背基本商业逻辑,极易沦为虚构交易的工具。监管层已就此多次发出问询,但公司解释仍显苍白,未能彻底消除市场疑虑。
雅图高新在销售模式披露上亦存在“混淆视听”之嫌。公司将大量本属于产业链中游的贸易商、调配中心归类为“直销”客户,人为抬高了“直销”收入占比。
这一分类显然不符合行业惯例与会计准则对“直销”的定义。真正的直销应指向终端用户或最终使用方,而非中间流通环节。此举不仅扭曲了公司的渠道结构画像,更可能掩盖其对少数大经销商或关联方的高度依赖,弱化了投资者对公司销售稳定性的判断依据。
据文件披露,公司对客户的准入与退出均无有效把控机制。这意味着客户名单可随意增减,为虚构客户、临时拼凑交易提供了操作空间。尤其在IPO申报期,此类漏洞极易被用于短期美化业绩。
与此同时,公司存在巨额且持续增长的第三方回款现象。部分货款并非由合同签约方支付,而是由身份不明的第三方代为划转。更为严重的是,这些代付行为既未在合同中约定,也缺乏合法有效的付款凭证和代付协议。
资金流、发票流、货物流“三流不合一”,是收入造假的经典信号。在缺乏充分证据链支撑的情况下,这些回款是否真实对应货物销售,已成监管与审计的“硬伤”。
报告期内,雅图高新向非终端客户(如经销商、贸易商)的销售收入占比持续高于67%。这意味着超过三分之二的收入并非直接来自最终使用者,而是通过多层分销体系实现。
此类模式下,终端需求的真实性难以验证,销售链条过长且不透明,极易滋生“压货式”收入确认或循环交易。一旦下游渠道库存积压或资金链断裂,前期确认的收入将面临大规模冲回风险。
财务数据显示,报告期内雅图高新超过50%的主营业务收入来自境外市场,显示出对海外业务的高度依赖。
然而,境外销售的收入确认、回款验证与审计核查难度远高于国内。特别是其在俄罗斯市场的销售收入快速增长,而该地区受地缘政治、外汇管制、国际制裁等多重因素影响,贸易结算与资金回流存在极大不确定性。
在此背景下,相关收入是否真实实现、货款能否安全收回,均存在重大疑问。审计机构是否能够获取充分、适当的境外证据,也成为监管关注焦点。
财务结构上,雅图高新的应收账款问题同样突出。报告期各期末,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占流动资产比例一度高达38.43%,反映出公司大量销售收入尚未转化为现金流,营运质量堪忧。
更值得警惕的是,其前五大应收账款客户中,竟包含多家实缴资本为0、参保人数为0的异常企业。这些客户本身可能已处于停业或空壳状态,其应付账款极可能沦为坏账,甚至从一开始就是虚构交易的产物。
若这些应收账款无法收回,不仅将直接侵蚀公司利润,更可能引发对历史收入真实性的全面追溯与调整。
雅图高新的案例再次敲响警钟:在IPO进程中,任何对商业逻辑的违背、对会计准则的模糊处理、对风控机制的忽视,都将成为审核的“致命伤”。
客户结构异常、空壳客户频现、第三方回款失控、境外依赖过重、应收账款质量低下——这一系列问题交织在一起,已不仅仅是信息披露瑕疵,而是直指收入真实性这一核心命门。